您现在的位置: 小麦_小麦种类_小麦食品 >> 小麦养生 >> 正文

皮克斯帮得了成年人踏上心灵奇旅吗

  • 来源:不详
  • 时间:2021-9-19 15:00:27
六年前,我从北京跑到纽约定居,并开始了修行之旅。作为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人,我对能量的本质怀有巨大的兴趣,因此这些年最大的爱好就是和对象一起游走世界各地,观察、学习各种文化下的修行方法,探索自己的修行之道。看到《心灵奇旅》时,我觉得电影里的每一个角色都像极了我在纽约真正接触过的人:街头疯疯癫癫的家伙、寻找机会的艺术家、SmallsJazzClub驻场乐队。主人公Joe的体验也像极了我所熟悉的纽约人故事。最有意思的是,这部电影展示了心灵整合体验的强大力量。在我看来,《心灵奇旅》讲的是一个搞音乐的哥们儿,使用了某种感知转换类药物,使他在短时间内感知敏锐、心性合一、甚至觉察到宇宙的运作方式。这让他醒悟到:生命本身是自足的、完美无缺的,真实的经验就是成为一个完整的人,唯一所需的条件就是活着。上世纪60年代后,这种体验在美国人身上非常常见,几代人借着药物、音乐等等,在不同程度上接近过心灵整合,那种狂喜而宁静的感受太过震撼,让整个欧美在上世纪半集体开启了心灵探索模式,希望找寻在清醒状态下常驻Happiness的方法。《心灵奇旅》讲的就是主人公Joe体验完整自我的故事。

《心灵奇旅》是如何呈现灵修之路里的心与灵?

让我们先来说《心灵奇旅》的核心——心灵。电影伊始,纽约皇后区公立学校音乐老师Joe眼见愿望成真,就被咱曼哈顿井盖害死了。Joe跟着灵魂们走向一团巨大的银白色光团,那团光代表着宇宙意识,意识即能量,暗示一切生命的意识终将回归同一的能量场。Joe拒绝结束个体意识,逃进了灵魂的再分配场所。在那里,电影将宇宙意识具象化,赋予名字与形状,成为善良、随意、毕加索风格工作人员。它们用人类的语言解释心灵的诞生过程。东方和西方都曾用各种哲学、科学角度去解释”心灵“这个无形的东西,在这里,我想用程朱理学的逻辑去解释。二程、张载说“心与性”,“性与情”,可以认为理学把心灵分为“心、性、情”三个方面。这里的“心”是人的能动性。“性”是人的本质根源。“情”是情感、情绪。觉醒不必说得那么高深。觉醒首先就是自觉,明白心灵中存在这三种根本的区别:心、性、情。用《心灵奇旅》这部电影的设定来看,那些从宇宙集体意识中派分出来的意识体,被代表宇宙意识的毕加索风格工作人员随机贴上标签后是“性”,比如22;自己找到投胎的那一枚spark标签的能力,是“心”。这种设定也很符合儒家的天人之辩:心归于人,性本于天。投胎到人世后,感受到的各种情感、情绪是“情”。这三者合一,统称心灵。22经由Joe的身体里体验到各种“情”,用的是“性”,激发了“心”,最后达成“心灵”。Joe在死掉之前,因为对“成为一个成功的爵士乐人”这个目标过于执着,整个心灵几乎完全被“情”统治,所以他的心是混沌、缺失的。后来Joe又回到自己的身体,顺手get到22用整合的“心灵”对生存境域的体验——他分裂的心灵得到短暂重组。Joe全心全意弹奏了一曲,这一次,他主动地达到trance也就是出神的境地,用“心”回归到“性”的本源,达到完整自我。

Joe的心路转变正代表着美国民众的心灵回归之旅

在《心灵奇旅》中,我深切地感受到美国人民不断升级的,对东方式、反身内向的自足的渴望。在影片前段,Joe的自我价值非常清晰——成为一个真正的爵士音乐人,除此之外的事情对他来说意义都不大。当Joe真的参加乐队演出后,才发现目标实现带来的快乐竟然如此短暂,在地铁中陷入沮丧与沉思。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像Joe一样“使命感”清晰的人:成为一个改革者、企业家、导演、艺术家……那些一定要爬一次珠穆拉玛峰的人,当死亡敲钟时,才会明白登山的目的并不是住在山顶,而是回到山下生活。Joe拥有的时间要到头了,死亡帮助他觉悟:“实现目标”不等于“实现自我价值”。当一个人选择了一条符合内心的道路、并用心走在那条路上时,他的行走本身就是自我价值的实现过程。而路和路之间没有区别,它们都不通向任何地方。每一条路都是孤独的、平等的,走起来感觉如何,只有走的人自己知道。在我看来,Joe的心路转变正代表着美国民众的转变。过去一百多年来,美国人所追求的科学技术远远大于实际对周遭事物所需的认知,普通人难以消融客观技术的抽象性,只能接受技术指向的那个模糊的繁荣前景,当年特殊的经济地位又巩固了这个幻象。每个人都被鼓励去实现欲望,却很少有人知道如何分辨心灵和欲望对象,导致人们在欲求实现的过程中,常常将欲望对象当做最终目的,忘掉了心灵的自主性。当财富完全转移到金字塔顶时,大雾才慢慢散开。同时美国人又实在单纯。除了纽约等几个超级大都市以外,美国绝大部分人口与自然共生,他们住平房,出门被森林沙漠环绕,心地简单质朴,容易受骗。二战后,美国把人设定得太美好,结果越战、海湾战争等几次打脸从根基上撼动了这些“好人”的自我认同。美国是个年轻的国家,60年代起,美国人民只好自发寻找新的精神核心,伍德斯托克,各种去中心化的灵性运动,黑豹党,地下气象员等社会运动,都是迷茫的人民在给心灵找出路。一面科技高度发达,一面老庄式的前现代乡愁,摸爬滚打,直到今天。疫情肆虐期间,BLM运动为什么全国游行,特朗普的支持者为什么多地闹事,以“命贵”著名的美国人为什么表现得如此凌然大义,视生死于无物。其实红蓝对峙只是一枚硬币的两面,美国人用行动证明:比起自我保存,他们更在乎自我实现。表象之下,依旧是美国人民集体式的心灵回归之旅。

美国人在大半个世纪的心灵整合探索中体验快乐与空虚

22在《心灵奇旅》中之于Joe的效果,就相当于知觉转换药物,在短时间内激发Joe对生命整合的体验,让他看到另一种生命展开方式。NewAge时期开始,无数美国人或短暂、或成瘾地通过药物接近过心灵整合。这种状态类似道家说的心物一体,二元对立消失了,你与宇宙万物相连——俗称解脱,涅槃,禅定。这种状态是数千年来人类修行炼丹念咒所追求的,是一种无法他证的主观体验。不过药物只是乐土观光一日游,要想移民还得靠自己努力。上世纪,大批来自东方喇嘛、僧侣们把心灵修行带到欧美,给西方人提供乐土移民服务,欧美人就此踏上了灵修之路。他们改变生活方式,跟随僧侣瑜伽师修行,其中不乏许多好莱坞明星。

JASONHOFFMAN发表于THRILLIST

不过脱离乌托邦环境、脱离药物的整合成功率有多高呢?南怀瑾曾经说天台宗六妙门小止观修法,二、三代人里只有两、三个人成功。如果按当年中国修行人的根性对比,不客气地说,美国人民的觉醒率基本可以无限接近为零。结果就是美国人民的精神空缺并没能被其所需要精神性填补,反而迅速被资本利用了。来看一下可口可乐年的广告,《I`dliketobuytheworldacoke我想给世界买瓶可乐》。我实在太喜欢这只广告了,可口可乐演了一出嬉皮样板戏,男男女女小麦色的皮肤,迎着加州充满灵性的朝阳,一脸迷幻念出广告词:“完美的和谐……可口可乐”,这是几十年后全球各地瑜伽馆中千篇一律的lululemon的伟大预演。几十年间的美国,灵修机构逐步发展成加盟连锁店,修行方式变成解压产品,普及化的同时,力量也逐渐减弱。如果你仔细算算,上世纪80年代后,美国的牛逼音乐开始逐渐消失,工业设计变得枯燥无趣,90年代后牛逼电影也没几部了,艺术界嚼渣子,诗歌文学就更不要说了。这是否是几代人对精神整合的可能性的一种失望?

在乔布斯之后的硅谷,科技精英们依然热衷于禅修

而《心灵奇旅》的重点在于为观众展示心灵整合带来的自足与快乐,但之后的失望和空虚,不是迪士尼和皮克斯的工作。

正念练习,是目前乘着美国灵修之风,飞得最高的一只风筝。

正念出自古印度巴利文的“Sati”,大约于4世纪末翻译成中文的“念”或“正念”,19世纪翻译成英文的mindfulness。NewAge时期,一些搞心理学的人从佛教看到了机会,因为无论哪种法门第一步都是静心。静心同时带来减压、缓焦虑、破除执念等等实际作用,于是上世纪70年代,美国人把佛教禅修中的功能性部分——“止观”提取出来,去宗教化,定义为“正念”,从而更好地在信仰复杂的欧美社会传播。先看看如今被广泛认同的正念定义,来自麻省理工的卡巴金博士:“在当下时刻,以一种特定的方式,有意识地,不带任何评判地,


本文编辑:佚名
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 http://www.jtwfh.com/xmys/12328.html

  • 上一篇文章:
  • 下一篇文章: 没有了
  • Copyright © 2012-2020 小麦_小麦种类_小麦食品版权所有

    现在时间: